太阳成集团tyc9728(Macau)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M蛋白原来可以这样测

2023-11-08 13:34:39

何为M蛋白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大量增殖时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十分均一,空间构象、电泳特征也完全相同,本质为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轻链、重链等)。由于它产生于单一克隆,又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MM)、巨球蛋白血症(WM)、恶性淋巴瘤病人的血或尿中,故称M蛋白。这些M蛋白又称为副蛋白。

M蛋白血症可分为恶性与意义不明两大类。恶性M蛋白血症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包括轻链病)、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7SIgM病(Solomen-Konkel病)、半分子病及不完全骨髓瘤蛋白病等。意义不明的M蛋白血症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其他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伴发者,另一种即所谓良性M蛋白血症。

M蛋白主要临床应用

——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MM的特点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积聚,并产生高水平的M蛋白。M蛋白常作为监测MM的标志物,通常会随着疾病进展而变化,多数情况下可从蛋白水平反映克隆大小,在预测MM患者的进展风险、预后及复发中有重要作用。

Ø  预测MM患者的进展风险

Gran等研究表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诊断后不断变化的受累游离轻链(FLC)与M蛋白是进展至MM的重要预测因素,并且发现在低肿瘤负荷与低M蛋白产生的情况下,已经可以观察到异常的血清FLC比值。由此可考虑更加频繁地监测具有高风险的这部分MGUS患者。

Ø  用于治疗反应和预后评价

研究发现,经过硼替佐米治疗后M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的新诊断MM(NDMM)患者预后较好,而治疗后M蛋白水平缓慢下降的NDMM患者预后较差,提示此类患者对硼替佐米治疗不敏感,应及早调整治疗药物。临床上常规方法如免疫固定电泳可能难以检测到轻链型MM与寡分泌型MM患者中M蛋白水平,此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部分MM患者可随着失去分泌副蛋白的细胞克隆而进展,即出现轻链逃逸。因此,在临床中监测M蛋白水平变化时还应该检测MM患者血清和尿中FLC的变化。

——在巨球蛋白血症中的应用

WM是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骨髓受累及IgM单克隆副蛋白的过度分泌。Gustine等研究表明,血清IgM水平可作为WM 患者症状性高粘滞血症的预测指标,IgM水平>60g/L的WM患者处于发生症状性高粘滞血症的高风险中,可对这部分血清IgM水平升高的无症状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以防止出现症状性高粘滞血症的相关损伤。此外,WM通常涉及从IgM-MGUS进展为无症状WM最后再发展为症状性WM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常会涉及IgM水平逐渐升高,通过血清IgM水平监测WM患者可反映疾病进展及突变负荷。

M蛋白的检测方法

血清蛋白电泳(SPEP)、血/尿免疫固定电泳(IFE)及血清FLC比值、重轻链(HLC)比值都可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M蛋白。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中应联合上述多种方法进行M蛋白的定性及定量检测。

Ø  SPEP:SPEP检测较为简便和普遍,技术要求较低。其不仅可以发现血中异常M蛋白,还可以对M蛋白进行定量。但是,SPEP的敏感性低,检测下限为0.3~0.5 g/L;且SPEP不能进行M蛋白分型。

Ø  血/尿IFE:通过血/尿IFE检测可以对M蛋白进行具体分型。IFE的检测敏感度高于SPEP。血IFE可检出血中高于0.2 g/L 的M蛋白,而尿IFE可检出尿中低至0.04 g/L的M蛋白。IFE不能定量检测。对于单纯轻链型患者,应加做IgD免疫固定电泳鉴定是否为IgD型M蛋白。

Ø  FLC检测:一般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FLC。通过可特异性结合FLC的针对免疫球蛋白轻链结合面表位的抗体,可进行极低浓度的FLC检测;并通过计算游离κ和游离λ的比值判读出轻链的克隆性。其检测灵敏度(10~30 mg/L)较SPEP和IFE进一步提高,可以对微量M蛋白进行定量监测。

Ø  血清HLC检测:是近年来发展的利用免疫法特异性定量检测血清中同型特异性重/轻链对(如IgGκ和IgGλ),并利用HLC比值判断克隆性的方法。其临床应用尚在探索中。

9728太阳集团M蛋白检测解决方案

9728太阳集团Omlipo及Aristo系列特定蛋白分析仪可用于FLC及免疫球蛋白(含IgG、IgM、IgA)的检测,仪器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采用经典免疫散射比浊法,准确性高。

9728太阳集团FLC检测优势:(1)灵敏度高,可达3mg/L;(2)高性能抗体能有效识别多个免疫球蛋白轻链抗原隐藏结合表位,避免漏诊;(3)抗原过剩自动稀释重测,可准确地检测出高值样本,避免钩状效应,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640.jpg

参考来源:

1.国际检验医学网 http://www.gjjyyxw.com/html/de_my/201503/20131.html

2.张柳芸,向云会,李艳英,等. M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与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2,30(4):1281-1285.

3. Gran C,Liwing J,Wagner AK,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involved free light chain and monoclonal spike as markers for progression from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to multiple myeloma. Am J Hematol,2021,96(1):23-30.

4. Xu L,Liu J,Chen M,et al. Early monoclonal protein decline pattern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Ann Hematol,2020,99(3):581-589.

5. Gustine JN,Meid K,Dubeau T,et al. Serum IgM level as predictor of symptomatic hyperviscosity in patients with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aemia.Br J Haematol,2017,177(5):717-725.

6. Jiménez C, Ptieto-Conde MI,García-álvarez M,et al. Unravel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IgM monoclonal gammopathies: a gene mutational and gene expression study. Ann Hematol,2018,97(3):475-484.

7.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有临床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8):631-635.